中国历史上的浙江十大名将

1501

中国历史上的浙江十大名将,他们分别是:孙坚、孙策、朱然、凌统、宗泽、王守仁、吴百朋、毛文龙、张煌言、姚启圣。

孙坚:三国时期吴国政权奠基者

孙坚(155年—191年 ),字文台,汉族,吴郡富春(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)人。东汉末年将领、军阀,孙吴政权的奠基者之一。据传为春秋时期军事家孙武的后裔。

史书说他“容貌不凡,性阔达,好奇节”。曾参与讨伐黄巾军的战役以及讨伐董卓的战役。后与刘表作战时阵亡。因官至破虏将军,又称“孙破虏”。其子孙权即为孙吴开国皇帝。孙权称帝后,追谥孙坚为武烈皇帝,庙号始祖。

孙策:三国时期吴国政权奠基者

孙策(175年—200年5月5日 ),字伯符,吴郡富春(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)人。破虏将军孙坚长子、吴大帝孙权长兄。东汉末年割据江东一带的军阀,汉末群雄之一,孙吴政权的奠基者之一。《三国演义》称其武勇犹如霸王项羽,绰号“小霸王”。

孙坚在北方参与平定黄巾、董卓之乱等军事活动,年少的孙策携母迁居舒(今安徽庐江西南),与当地豪族名士周瑜等交友,收合士大夫,深得江、淮人心颇有声誉。  孙坚死后,孙策为继承父亲孙坚未完成的事业而屈事袁术。在庐江血战两年,最终破城 ,却遭袁术的失信。兴平二年(195年),孙策征得袁术许可,东渡长江,周瑜将兵迎之 ,进攻樊能于糜,又在当利口袭击张英。并以曲阿为据点,与扬州刺史刘繇进行决战,大败刘繇。建安元年(196年),率兵进攻会稽王朗和吴郡严白虎。建安二年(197年),袁术僭越称帝后,孙策与袁术决裂;同年夏,被朝廷任命为骑都尉,袭父爵乌程侯,兼任会稽太守。建安三年(198年),朝廷任命孙策为讨逆将军,并封为吴侯。建安四年(199年),孙策击败庐江太守刘勋刘表部将黄祖

建安五年(200年)初,在夺取豫章郡后统一江东;同年4月,正当孙策准备发兵北上之时,在丹徒狩猎时为许贡三门客所伤,不久后身亡,年仅二十六岁。其弟孙权接掌孙策势力,并于称帝后,追谥孙策为长沙桓王。

朱然:三国时期吴国将领

朱然(182年—249年),原名施然,字义封,丹阳故鄣(今浙江安吉)人。三国时期吴国名将,毗陵侯朱治的外甥。

朱然早年被朱治收为养子,并在读书期间和孙权相交甚笃。孙权统事后,朱然历任、馀姚长、山阴令、临川太守,加折冲校尉,率军平定山贼。曾随吕蒙擒杀关羽,以功迁昭武将军,封西安乡侯。吕蒙死后,朱然代替吕蒙镇守江陵。

夷陵之战中,与陆逊合力大破刘备,拜征北将军,封永安侯。魏国果然趁机攻吴,朱然坚守不出,曹真夏侯尚张郃等魏将围攻江陵六月之久,朱然从此“名震敌国”。之后,朱然先后攻打江夏和樊城,都未成功;而两次出征柤中均有所斩获。最后官至左大司马右军师。赤乌十二年(249年),朱然病逝,年六十八。孙权为其素服举哀。

 凌统:三国时期东吴名将

凌统(189年-217年或237年),字公绩,吴郡馀杭(今浙江杭州市余杭区)人,三国时期吴国名将。凌操之子。

少有盛名,为别部司马,行破贼校尉。建安十三年(208年),孙权再次攻打江夏,凌统部队为先锋,斩敌将张硕,破其水军,吴军最终得以斩黄祖,大胜而还。被孙权任为承烈都尉。之后,随周瑜在乌林大败曹操,攻打曹仁所在的江陵,使曹仁退走。升迁为校尉。建安二十年(215年),随军攻破皖,升为荡寇中郎将,领沛相。又随吕蒙取长沙、零陵、桂阳三郡,任右部督。从益阳回来后,跟随孙权攻打合肥。孙权未能攻下合肥而撤军。撤军时,前部军队已经出发,魏将张辽等突然出现在津北,包围孙权。凌统率亲近士兵三百冲入敌围,护卫孙权突围而出。凌统回身再战,左右士兵全部战死,凌统依然亲自斩杀数十敌兵。直到孙权彻底安全后才退还。因此,凌统创伤甚重,多亏卓氏良药才得以不死。战后,被拜为偏将军

凌统在军旅中亲贤礼士,轻财重义,有国士之风。建安二十二年(217年),受命去接纳山中之人,一路上很受敬仰和欢迎,得精兵万余人。事毕病卒。

宗泽:抗金名将

“宗泽,字汝霖,浙江义乌人,生于宋仁宗嘉祐四年(1060年),他亲历辽国、西夏频频入侵,自幼便有了保卫边疆的志向。宋哲宗元祐六年,33岁的宗泽考中进士。但当年他在考卷上洋洋洒洒地批评朝政,主考官觉得他有忤逆之嫌,将他放到三甲末位,最后只得到了一个馆陶县县尉之职(相当于县公安局长)。”

王守仁

王守仁(1472年10月31日-1529年1月9日),字伯安,浙江绍兴府余姚县(今属宁波余姚)人[1]。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,自号阳明子,故学者称其为阳明先生,亦称王阳明[2]。明代著名思想家、文学家、哲学家和军事家。

王守仁作为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,精通儒释道,与孔子、孟子、朱熹并称为孔、孟、朱、王。著有《王阳明全集》《传习录》《大学问》《王文成公全书》等代表作品。后因起兵平定宸濠之乱,被封为新建伯,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。1529年去世,谥文成,故后人称其为王文成公。万历年间得以从祀于孔庙。

吴百朋:明朝抗倭名将

吴百朋(1519~1578),原名吴伯朋,明朝嘉靖皇帝朱厚熜赠御笔“去人从百”,遂改名为“百朋”。字惟锡,号尧山,浙江金华府义乌县(今浙江义乌)人。明朝抗倭名将。 [1] 

自幼家境贫寒,但天资聪颖,勤学好问。嘉靖二十六年(1547年)进士。嘉靖二十七年(1548年)八月,初入仕途,出任江西永丰知县。他注重调查研究,重农桑,兴水利,办公学,倡孝悌,劝民风,戒争斗,禁偷盗,省诉讼,减刑罚,深得当地民众拥戴。任永丰知县3年期满,经朝廷考核为优等,不久即离任升迁。离任时,永丰父老乡亲依依不舍,效“扳辕卧辙”故事,恳求吴百朋“留靴以存永思”。嘉靖二十九年(1550年),被提升为山西道监察御史,兼管长芦盐政,又肩负巡按江北的重任。他惩治贪官,打击豪强,访察民情,平反冤狱,同样深受老百姓拥戴。当时,倭患猖獗,吴百朋殚精竭虑,多方筹划抗倭大计。因抗倭平乱有功,朝廷嘉奖吴百朋,晋升为大理寺卿,为正三品,不久改任兵部右侍郎。万历五年(1577年),升任刑部尚书。次年,因积劳成疾,死于任上,时年才六十岁。 [1] 

吴百朋与戚继光生活于同一时代,为抗击倭寇、平定内乱、巩固边防立下了不朽功勋,是一代名闻遐迩的儒将。

毛文龙:明末历史人物

毛文龙(1576年2月10日—1629年7月24日),一名伯龙,字振南,浙江杭州府钱塘县(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)人,祖籍山西平阳府太平县(今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)。明朝末期将领。

少时不喜读书,不事生产,游手好闲。后出走投奔叔父,袭其职为百户。天启元年(1621年),升任辽东巡抚王化贞标下的练兵游击,率兵两百攻破后金镇江(今辽宁丹东东北九莲城)。袁可立到任后,在皮岛(今朝鲜椴岛一带)设置东江镇时,任命毛文龙为副总兵,加授平辽总兵官,赐尚方剑,加封左都督,势力不断扩大,逐渐成为一个稳坐岛中,享其荣华富贵的“海外天子”。

崇祯二年(1629年)六月,袁崇焕借阅兵为名,渡海来到皮岛,毛文龙前往迎接。毛文龙见了袁崇焕,语多傲慢。袁崇焕便以邀毛文龙观看将士骑马射箭为名,将毛擒获,数他十二大罪,取出尚方宝剑,将其斩首。后来,袁崇焕被崇祯帝所杀,两大罪状之一,便是擅杀毛文龙(另一条为私通后金)。

张煌言民族英雄

张煌言(1620年7月8日—1664年10月25日),字玄著,号苍水。汉族,浙江鄞县(今属浙江宁波)人,南明儒将、诗人、民族英雄。

崇祯时举人,官至南明兵部尚书。顺治二年(南明弘光元年、1645年)南京失守后,与钱肃乐等起兵抗清。后奉鲁王朱以海,联络十三家农民军,并与郑成功李长祥配合,亲率部队连下安徽二十余城,坚持抗清斗争近二十年。康熙三年(1664年),随着永历帝、监国鲁王、郑成功等人相继死去,张煌言见大势已去,于南田的悬嶴(ào)岛(今浙江象山南)解散义军,隐居不出。是年被俘,后于杭州遇害,就义前,赋《绝命诗》一首。谥号忠烈

其诗文多是在战斗生涯里写成,质朴悲壮,表现出作家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,有《张苍水集》行世。张煌言与岳飞于谦并称“西湖三杰”。 [1]  清国史馆为其立传,《明史》有传。乾隆四十一年(1776年)追谥忠烈,入祀忠义祠,收入《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》。

姚启圣:清朝名臣、名将

姚启圣(1624—1683年),字熙止,号忧庵,浙江会稽(今浙江绍兴)人,隶汉军镶红旗。 [1]  清朝康熙年间政治家、军事家、名臣、名将,收复台湾的决定性人物之一。

康熙二年(1663),乡试中举,授广东香山知县,因擅开海禁,罢官从商。三藩之乱后,捐资募兵,投入康亲王爱新觉罗·杰书麾下,署诸暨知县,屡献奇谋,擢为浙江温处佥事。康熙十五年(1676),劝降耿精忠,迁福建布政使。康熙十七年(1678年),升任福建总督,负责平台事宜。康熙十九年(1680),率兵攻克海澄,收复金厦,迫使郑经退兵澎湖,授兵部尚书衔、少保太子太保右都御史。康熙二十一年(1682),协助水师提督施琅收复台湾,驻守福州。1683年,因旧疾复发病逝。

姚启圣为政统军执法严明,在收复台湾过程中功勋卓著。著有《忧畏轩奏疏》《忧畏轩文告》等。

文章来源:百度